第(1/3)页 “若说父皇是发善心,自然没错的。往小里说,饶过阿鲁台的性命,当然是善。不动刀戈,将战端化于无形,让大明和鞑靼的子民都免于战火,不仅是善,还是大善,功德无量。” 永乐皇帝和杨士奇听着,都轻轻地点着头。 “但大明的社稷安危,却不能寄希望用善心就能解决。” 朱高炽听着高希这句话,觉得好像是在暗批自己“坚持不用兵”的立场。 “事实证明,确实如此。若非父皇亲征,大明数次派兵出关挺进大漠,都是点到即止。这次父皇又反复行书,规劝阿鲁台退兵,给足了他时间和机会,他却一意孤行。因此,必须给他迎头痛击,让他痛到骨子里才行。” “那你又何求情,刚才还说不能打死他,铁了心要留他一条命?”朱高炽问。 “大哥还记得当年马哈木冒充瓦剌商团首领,识破身份后被抓的事吗?” 高希这么一说,朱高炽想了起来。 当时高希和朱高炽的立场是一致,都要保马哈木一命,但为什么要保马哈木,两人的出发点是不同的。 朱高炽仁厚,向来慈悲为怀,一心想着“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”,能不动刀戈,就尽可能不用刀戈。而高希却是其于国家的经济和安全角度才主张放归马哈木。 “当时,我说的放马哈木归去的理由有三条,如今用到阿鲁台身上仍旧管用。” “一,将针对瓦剌的各项优惠政策,全部面向鞑靼部开放,开放互市、开放移民,让鞑靼部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。同时,向玉龙卫派驻重兵,特别是伞兵营要进驻,开始空中巡逻。阿鲁台就算回去,也要面对我大明更强大的、更近的军事压力。” “二,让蒙古诸部,尤其是瓦剌部、鞑靼部和兀良哈三卫之间互相牵扯、掣肘平衡,是我大明行而不宣的长期对蒙国策。阿鲁台若不在了,恐怕鞑靼部袭扰他部、各部间相互消耗反而会削弱。所以,阿鲁台这根蒙古草原上的搅屎棍,怎么也不能让他死,至少现在不能让他死。” “三,现在杀了阿鲁台,当然能正我大明律法和大明天的威严,但也平白让整个鞑靼部视大明为不共戴天的仇人。本来是阿鲁台胡闹,大明有理。杀了阿鲁台,反而可能让蒙古诸部认为大明太残暴,对大明敬而远之。” “这些理由当然不能宣之于口,表现得宽宏大量才能真正笼络人心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