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73章 说理-《明皇子高爔传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朱瞻基是永乐皇帝当年册封的皇太孙,用现在话说,就是隔代指定的大明接班人。

    朱瞻基的胆识和才能,不仅永乐皇帝认可,包括现在的洪熙皇帝,还有朝中的文武重臣也都认可。

    对于这位未来的大明君主说的话,谁也不敢轻视。

    洪熙皇帝听到朱瞻基发表了与自己心意相左的意见,而且还搬出“三年无改于父之道”这样高大上的话来施压于自己,内心泛起的恼怒之情让他的脑袋似乎清醒了一些,困意顿消。

    “瞻基,先帝的治国方略,好的自然要继续,令臣民困苦的当然也要纠正。你却竟然指责朕改了先帝的‘道’?”

    洪熙皇帝极为不悦。

    高希却颇感欣慰,没想到侄子瞻基会旗帜鲜明地站在他这一边。

    看来,当初永乐皇帝选他为皇太孙,颇有眼光。

    高希在心中暗自感叹了一番。

    “父皇,四叔说的都是事实。京师已经建成多年,虽然开支巨大,但赋税也在快速增加。”

    “虽然南方的粮食物资要不断转运京师,大运河要常年疏浚,但这也解决了多少百姓的吃饭问题啊!”

    “再说国家安全,儿臣也不能同意杨阁老的看法。父皇坐镇京师,京师和边防就更稳固。”

    “若父皇去了南京,天子守边的气概就没了,何谈朝廷的安全?”

    “父皇和朝廷的决心,才是大明安危的根本,而不是京师是否远离边地。否则像当年的南宋就应该更安全,而不是被忽必烈给灭了。”

    “儿臣以为,父皇应效法先帝,坚定坐镇北京,则大明社稷安危又有何虑?”

    朱瞻基的一番话,正是高希想说的,只不过说得更直接,这些话也就他敢说。

    比如他说“三年不改父道”,意思是国家大政改变得太快,但洪熙皇帝听着像是在指责他不孝。

    他又举南宋偏安的例子,南宋最后是亡了的,这就让洪熙皇帝更光火了。

    “放肆,南宋九帝,你想说朕是哪个皇帝?是弃疆土、对金纳贡称臣的赵构(宋高宗),还是沉迷酒色、昏庸无度的赵禥(宋度宗)?”

    洪熙皇帝朱高炽此时龙颜大怒。

    “陛下,瞻基并不是这个意思,而是说先帝迁都北平的国策应该坚持。”高希急忙劝解。
    第(1/3)页